第33章 打击论-《神眼强棒》
第(2/3)页
“所以说问题是我的挥棒度过慢?”
看过了这些资料,李元让觉得是因为自己训练不足挥棒度不够造成的问题。
“我想度不是问题,关键是之前你什么时候决定要挥棒?”
“大概都是看清球、分辨出好坏球路以后才决定要挥吧……”
“那大概是在什么时候看清的呢?”
福岛的这个问题让李元让迟疑了一下。
真正开始接触棒球这大半个月时间里。李元让也渐渐了解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。
无论是队友们的称赞还是自己的感觉。李元让现在已经明白动态视力和选球眼是自己的主要优势。
如果说还有一点,那就是基于本能的空间判断力。
此前的练习和比赛当中,差不多是在对方投手投球出手的瞬间,李元让就已经看清了球种和度。接下来利用空间感进行换算,很快的就能判断出球的进垒角度,进而选出好坏球。
只不过在比赛的时候,这样的一个过程并不是向大脑传输的一系列理性的讯息。而是一瞬间涌过来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一种感觉。
无论如何。经过回忆,李元让觉得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。他对球路轨迹的判断其实并不需要一直紧盯球进垒才能行。
刚才所看到的那两次击中内角球的场面,都是两好球后不得不打,在本能驱使下击中球的结果。
此前一直坚持等到球接近本垒板上空才挥棒,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一种习惯。
“当然也不是说什么球都需要提前挥棒,外角球还是可以稍微放进来一些再打……”
看过了比赛的资料。福岛一平拿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图版,上面画了本垒板与打击区的线框。接下来他用白板笔和磁铁来模拟球棒和球的位置。
外角球挥的过早,球棒可能会和来球错开变成空振。
而内角球如果挥棒过晚,球便完全无法和挥棒轨迹重合。就算勉强蹭到球棒,也不会是命中棒芯。
通过观察俯视角度的图示。李元让对不同角度的来球的挥棒时机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体验,也了解了其中的原理。
那么接下来该轮到下一个问题了。
第(2/3)页